口行缪林燕:创新制度安排 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
全球经济正处于金融危机后的缓慢复苏期,无论是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,都对基础设施建设有巨大的资金需求,国际上对于BOT、PPP等投建营一体化项目的呼声越来越高。中国进出口银行战略规划部副处长缪林燕在“投建营一体化创新融资模式”论坛上表示,有保障的资金是企业顺利实施投建营一体化项目的先绝条件,加快投建营一体化需要更多的金融支持。通过建立适宜的制度安排、创新便捷的金融服务,支持企业“走出去”开展投建营一体化业务,是新形势下推动对外承包工程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。
第一,积极发挥现有融资平台和金融工具的作用。丝路基金、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、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所做的不仅是提供资金,它其实更多的是在提供一个跨区域的商业运营机制和平台,为各国沟通和协调搭建一个有效的桥梁。我们应配合这些资金建立项目库,便利金融领域和项目的对接,提高投资的针对性、操作性和盈利性,使最大化金融资源的效率。
第二,勇于创新,设计符合投建营一体化的金融产品。因地制宜、量体裁衣,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、不同类型项目的融资需求;项目每个阶段的风险和回报各异,需要个性化金融工具来覆盖风险;要研究探讨延长贷款期限至20-30年;研究前期贷款利率优惠政策;推广境外在建项目抵押融资,排污权、收费权、特许经营权等担保创新类贷款业务。探索“投贷结合”;鼓励债券发行,特别是发行长期债券,研究以项目未来收益权或特许经营权为保证的资产证券化融资;建立健全风险评估、收益分配、优惠政策等配套、支持措施,为创新保驾护航 。
第三,加强金融同业合作,灵活运用银团贷款等工具;加强金融同业合作,整合金融资源,形成资金合力;强化多边、双边金融合作,融合多方优势;鼓励多层级资本市场的参与,广泛吸纳社会各类商业性和社会基金的共同资金。
第四,充分发挥官方出口信用机构的独特作用。进出口银行综合运用出口信贷、“两优”贷款、互惠贷款、混合贷款、股权投资基金、对外担保等多种金融工具,着力支持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建设;积极探索利用BOT等融资模式,大力支持交通、通讯、电力、油气管网等领域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;利用多年来支持国际经济合作积累的信息、人才、风险管理、境外联系等优势,为投建营一体化提供包括项目融资方案设计,国别、行业风险指引等在内的“融智”支持。
对于推进投建营一体化项目,缪林燕博士提出了自己的三点建议。
第一,注重吸收和培养专业人才,培养具备专业技能和管理跨国系统经验的中高级人才,提升企业软实力。
第二,统筹长期收益与短期利益,强调长期利益。
第三,加强投建营各方的协调和沟通,加强政府、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,支持对外工程承包企业“抱团出海”。